6686体育官网9月15日,在青海海南塔拉滩上的±800千伏特高压青南换流站内一片繁忙景象,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集合各专业力量,对3号调相机开展“全面体检”工作,确保青海“绿电”稳定输送。该调相机检修工作结束后,将以更“强健的体魄”充任大电网的“稳定器”和“压舱石”,为华中地区稳定输送“绿电”提供更有力的保障。
青海是国家电网公司首批3家新型电力系统省级示范区之一,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聚焦国家“双碳”目标,牢牢把握“三个最大”省情定位,以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为主线,持续优化电网架构,推进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和技术研发,服务各类清洁能源发电并网消纳,让绿电跑出了青海“加速度”,助力青海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
秋高气爽,江源奔涌,高原之上处处生机盎然。在海西、海南两个省内新能源发展的前沿阵地,一批新能源发电项目正抢抓时机、大干快干。戈壁深处,750千伏昆仑山、红旗等一批新能源配套重点电网工程如火如荼推进。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青海富光、丰水、风好,资源灿若繁星,是国家重要区域能源接续基地。聚力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青海扎实推动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
国网青海电力大力推动配套电网工程与新能源项目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投运,为大规模新能源开发和并网消纳创造有利条件。“十二五”以来,累计投运110千伏及以上输电线万千伏安,青海电网逐渐发展成为以清洁能源为主导、交直流混合型多端枢纽送端电网。
2020年,青海至河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全面建成投运,青海电网由“超高压”跨升为“特高压”。2023年4月底,随着750千伏日月山至杜鹃双回线路正式投运,东部“日”字形、西部“8”字形750千伏骨干网架全面建成,省内外送通道数量增加至7回,东西部送电能力提升至810万千瓦、省际受电能力提升至1040万千瓦,电力供应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极大增强。
电网的建设发展为新能源并网和电量消纳提供了坚强支撑。截至8月底,青海电网总装机4767.4万千瓦,其中清洁能源装机4378.2万千瓦,占比91.8%,新能源装机3117.2万千瓦,占比65.4%,均保持全国前列。
“十四五”期间,青海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和发电量将进一步增长,国网青海电力结合新能源开发规划及时开展电网规划研究和新能源消纳能力测算,提出新能源开发时序及布局建议,为省内新能源科学、有序发展提供助力。
9月3日,在青海省高海拔电力研究重点实验室内,实验人员正在开展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揭榜挂帅科技项目“高海拔±800千伏(±1100千伏)直流特高压输变电设备外绝缘关键技术研究”海拔2500米地区特高压典型间隙试验;彼时,在韵家口风光水储实验实证基地,国网青海经研院科研人员正在就各类储能控制特性及其在新型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开展研究。
当前,青海正加快建设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和新型电力系统省级示范区。国网青海电力整合创新资源,集聚优势科研力量,于今年6月13日获批牵头组建青海省新型电力系统技术创新中心,统筹开展新型电力系统源、网、荷、储(氢)、大数据等全要素先进技术、装备、材料的科研攻关和示范,着力破解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中的“卡脖子”技术问题。
依托青海省新型电力系统技术中心,国网青海电力联合国内一流科研机构和产业链上下游单位,全面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牵头承担“分布式调相机在高比例新能源地区的适配优化及振荡抑制研究和应用”等9项重点科技项目。同时,围绕“双高”电网安全控制场景下,系统短路电流超标治理难度大,设备智能运维水平与电网规模不断拓展等矛盾日益突出等实际技术问题,联合国网智研院、中国电科院等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成功申报“风光储协同主动支撑超高比例新能源直流送出暂态电压控制技术研究”“基于新型磁控电抗器(MCR+)的千万千瓦级新能源系统无功电压调节技术”等4项技术研究课题,参与国网新型电力系统科技攻关行动计划2023专项重大专项2项。目前,相关研究工作已全面启动。
“创新中心的成立有助于推动科技攻关体系化能力提升。后续,中心将围绕‘源网荷储’多环节核心关键技术和培育高价值重大创新成果目标,开展系统性长周期科研攻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输出更多创新成果,以科技创新助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不断取得新突破。”国网青海电力科技部主任俞海国说。
近日,在已建成投用的中国电信(国家)数字青海绿色大数据中心光伏车棚内停满车辆,棚顶光伏板在阳光映照下持续发电。青海综合能源服务有限公司员工每隔一段时间都要对光伏车棚项目设备例行开展隐患排查,确保稳定发电。该光伏车棚自去年8月建成投运以来,已发电近17.24万度。
据悉,中国电信(国家)数字青海绿色大数据中心于2022年7月建成启用,是国内首个100%清洁能源可溯源绿色大数据中心。国网青海电力构建了“智能电网+绿电交易+绿电溯源”的绿电供应体系,有力支撑了中心的建成落地。同时,利用中心停车棚的闲置面积示范建设分布式光伏,实现了停车发电两不误。该光伏发电项目装机规模178.2千瓦,发电量全部就地消纳,预计在未来25年间可提供658万千瓦时的清洁电能,折算标准煤消耗2174吨,促进减排二氧化碳6567吨。
“双碳”战略倡导绿色、环保、低碳的生活方式。生活垃圾处理是民生刚需,而垃圾焚烧发电具有“控制甲烷排放+代替发电”双重碳减排效果。2023年3月底,青海省首座生活垃圾发电厂——西宁市深能湟水环保有限公司110千伏和佛湾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以下简称“西宁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并网发电,截至目前已累计发电11470.2万千瓦时,处理生活垃圾26.98万吨,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7.32万吨。
国网青海电力助力项目早投快运、发挥效能,投资建设了深能垃圾焚烧发电110千伏送出工程,为项目顺利并网发电打下坚实电力基础。同时,与当地政府、垃圾发电企业建立三方联络机制,为工程建设、验收以及后续运行维护提供全程技术指导和“管家式”服务。
9月5日,西宁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4台焚烧炉内火焰熊熊,来自西宁周边地区的日常生活垃圾在这里焚烧殆尽,转化为电能,又通过输电线路传输到千家万户。该公司生产总监王永彭介绍说,这里每天可处理生活垃圾3000吨,年发电量可达4.51亿千瓦时,可满足100万户家庭一个月的用电量。
白皮书除前言和结束语外分为六个部分,分别是新时代中国能源转型之路、厚植能源绿色消费的底色、加快构建能源供给新体系、大力发展能源新质生产力、推进能源治理现代化、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全国农田建设现场会28日在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召开。会议强调,要坚决扛起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政治责任,认真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质量“回头看”和专项整治行动,
国家卫生健康委29日发布的《2023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我国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8.6岁,孕产妇死亡率下降到15.1/10万,婴儿死亡率下降到4.5‰,均为历史最好水平。
29日,在2024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上,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与阿里云联合发布国际首个“月球科学多模态专业大模型”(以下简称“月球专业大模型”)。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刘建忠介绍,在月球撞击坑年代和形态识别上,月球专业大模型的准确率已达到80%以上。
按全国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建设和服务“一张网”要求,整合自然资源系统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资源的全国北斗高精度导航定位服务平台已经开通试运行。
图为位于浙江省金华市的上山考古遗址公园发掘原址上再现的考古情景。临沂大学释光年代学实验室对水稻植硅体的测年工作并非一帆风顺,如何选择含有植硅体的沉积物就是个难题。
近日,在海南省三亚崖州湾科技城,一场“跨界”展览别具一格。珐华彩莲池纹梅瓶、象形执壶等精美文物的复制品,与“探索一号”“探索二号”科考船和“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模型一同现身
水清岸绿,鸟鸣啾啾,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山风劲吹,风机飞转,绿电点亮万家灯火;优化生产工序,使用环保材料,产业发展向绿色化迈进……
我国科学家在野外科考工作中首次发现新疆伊吾县有戈壁熊分布。日前,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主持承担的第三次新疆科考项目——新疆自然保护地调查与国家公园潜力区科学考察阶段总结和专家咨询会召开。
日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谈鹏教授、肖旭博士后研发出了一种“火星电池”,以火星大气成分(模拟参照火星上大气成分比例配比)作为电池反应燃料物质,可实现高能量密度和长循环性能。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科学通报》上。
针对获得职称的农牧民,呼和浩特市从政策支持、教育培训、职业发展、奖补倾斜等多方面入手,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支持体系,强化人才激励措施。
气候变化、环境灾难和战争等因素可能会对生物资料库构成威胁。为了找到新的样本“避难所”,有人提议在月球上建造此类生物资料库,即所谓的“月球方舟”。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热科学和能源工程系谈鹏特任教授团队开发出一种火星电池,由火星大气成分作为电池反应燃料物质,可实现高能量密度和长循环性能。
经过十多年科研攻关,吉庆油田已初步构建起陆相页岩油勘探开发综合技术体系。今年,吉庆油田将完成100口页岩油钻井,新建产能60万吨以上。
截至目前,青田县瓯江鼋数量达到121只,标志着通过人工助孵技术繁育的瓯江鼋形成种群规模。
Pioneer测试系统主要由具备高精感知和可靠通信能力的封闭试验场、支持状态数据上传与虚拟场景注入的测试车辆、具备实时孪生与动态仿真能力的云端平台三大部分构成,
温室气体增加会直接导致全球气候变化,对各国经济及人类生活造成巨大影响。甲烷作为地球的第二大温室气体,在全球变暖过程中导致的增温强度远高于二氧化碳。
本次研究揭示了褪黑素通过影响PVT调控非快速眼动睡眠的作用机制,发现褪黑素可以抑制PVT神经元的活性,增加非快速眼动睡眠时间,从而有利于入眠。
近年来,我国豆粕年消费量在7000万吨以上。然而,由于耕地面积有限,我国大豆产量供不足需。因此,广辟饲用蛋白来源、开发和利用优质饲草资源是改善我国饲用蛋白短缺困境的必由之路。